艺术是灵魂架构师
- Ansel Adams

与顶级美术馆匹敌的“高桥藏”,21年见证日本当代艺术


高桥藏 奈良美智
 
高桥龙太郎是公认的对日本当代艺术具有非凡见解的收藏家,他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对日本社会和人的洞察是独到的。这让他在收藏之路上,建立起来的文脉系统更丰满,更具有代表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桥和大部分日本的收藏人士一样,对于西方艺术热衷。经历了日本经济动荡时期和“反文化在世界成为主流”的变迁,促使高桥藏那一代收藏家思考日本的艺术观。所以真正的高桥藏,是从1997年开始的。高桥专心致力于日本当代艺术的收藏,这一行为至今已有21年,收藏了1500多件重要作品,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日本当代艺术收藏的集大成者。认可的背后恰恰说明日本的收藏家具有很强的文化情结和历史视野。

 文化认同,文化给养,任何时代都是驱动人类文明往前走的根基。思想和内核形成独特的当代艺术,在艺术领域这显然是重要的。

日本和中国的地缘关系,是复杂的,但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正如高桥龙太郎所说日本要比中国、韩国等国家更早经历了西方艺术的感染,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更加快了日本当代艺术自身的成长和思考。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桥藏是日本当代艺术的见证。

1997年高桥有两个作品是进入国际视野的,一个是草间弥生的油画作品《Infinity Net》,从亚克力转换到油画。另一个是日本前卫艺术家会田诚的《妞育空爆图》,后来和村上隆等形成新日本主义艺术阵营。

从高桥收藏50多件草间弥生的作品,不难看出,他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不寻常的事物。草间弥生当时并未享有今天的盛名。作为波普艺术家,她的作品打破了东西方的界限,又具有极强的精神个性,这与草间弥生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

高桥在谈到他的收藏时,对绘画的观点道出了收藏的真谛。他认为“拿绘画来说,并不是那些模拟自然或者模拟固有形式的绘画,而是极端地去表现人类身心正在碰触的一种极限作品”。

 如果说草间弥生并不能单独证明高桥的独到眼光,那么对于小谷元彦的收藏,却显示了高桥对于文化脉络的梳理驾轻就熟。他很早就拥有小谷最早期的4件木雕作品,从山本裕子手里。我们来看看小谷元彦的经历,他1972年出生,毕业于京都艺术大学雕塑系,1997年举办第一次个展。小谷元彦的代表系列“空”,是日本传统文化新生的代表,2000年后迅速崛起。

 
高桥藏 《棱镜-狮子》名和晃平  2015
如果说高桥的收藏早期还局限于平面作品,那么从小谷元彦开始,他的收藏更多元,从他的收藏脉络来看。随着艺术媒介的发展,收藏那些属于他体系的收藏。每年80%的收入预算,数以十年计的持续收藏,让高桥藏成为日本梳理当代艺术的重要线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高桥认为代表日本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都没有留在日本,展示自己的收藏给大众,是他收藏最大的喜悦。

发现那些早期的还未成名的艺术家,是高桥龙太郎收藏的另一个特点。他在媒体访谈时,公开表达他的立场,将自己的收藏聚集在日本当代艺术,持续十年、十五年或更久去收藏那些尚未成名的日本当代艺术家同时期最好的作品。

高桥龙太郎一直对于NEOTENY的关注表现强烈,这是他对于日本艺术特点的把握和挖掘。幼态持续概念,本来源自社会生物学概念,意指减缓成熟的过程,保护直至其独立生长。高桥用这一概念表达自己最新收藏体系。从温柔中走来,是日本艺术的一个特征,高桥对于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所具有的绘画表现力十分痴迷,他认为日本当代艺术更终极表现了这一优点,譬如池田学和青山悟的作品。当然奈良美智也是显著的代表。

日本画廊和中国画廊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画廊团结,有着共同的文化理想,就是建立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日本当代艺术,他们和高桥龙太郎这样的收藏家一道为这样一个追求努力。高桥认为为NEOTENY收藏举办的展览,正是对西方成熟艺术的反省,他们迫切希望日本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创造出独立的属于日本属于亚洲本身的艺术历史或体系。

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桥藏的收藏观,不是局限于日本文化这一概念下的收藏,而是建立在人类时代下的基于日本文化土壤的收藏观。

无论是高桥龙太郎还是宫津大辅,日本的收藏对于我们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所提供的文化意义和途径意义,是极为明智的。我们在走过40年的时间里(1978-2018),比任何时期更为清晰,敢于反思自己的过去,建立更加具有独到中国文化体验和源于东方美学的艺术,是我们着手于组织和改变艺术收藏和发掘艺术文化的关键。

文化其厚重,非一人所能,无有思想和情怀,无有对中国未来之忧心忡忡,无有对于生命前途之担忧,恐惧每一个白天的过去。

高桥藏 《无题》 加藤泉 2010年

 
   




 

主页 | 进行中展会 | 年度展会 | 展现 | 艺术展示 | 无限计划 | Art for Sale | 展会日程表
艺潮微艺会 | FFA博客 | FFA YACHANG Page | FFA sina Feed | Google+ | LinkedIn | Instagram | 隐私政策

Copyright & Disclaimer - 2012 FFA,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